政院又有人請辭了,這次是交通部長李孟諺。
前腳在PTT遭「爆卦」有外遇,後腳就向政院請辭,民進黨立委林俊憲認為,李孟諺能第一時間選擇道歉並辭職,這樣的處理態度符合社會期待。
真是如此嗎?
社會期待的到底是什麼?
其實,社會大眾期待的不是「請辭」,而是政府如何出具行之有效的約束辦法,真正做到杜絕此類事件。本著誰有錯,誰負責的態度,請辭原是「犯錯」政客承擔責任,平復民怨的一種手段,同時也被寄予能夠發揮震懾在任的政客、維護政壇風氣的重要作用。
然而,單從今年來看,鄭文燦、李孟諺這樣的政壇大老接連請辭的現象,似乎在告訴民眾,一個政客的請辭并不意味著什麼,「貪的還是會貪、談的還是會談」,請辭已經不是對政客們有效的約束辦法。不僅如此,從各大網站的評論區風向也可以看出,民眾已經對政客「犯錯」和「請辭」麻木,政客請辭的社會影響力再而衰,三而竭。
社會大眾不僅期待政院能有作為,更期待政客潔身自好,公正清廉,做到「綠色執政」、「保證品質」。縱觀台灣政壇,進了政院以後還愿意「請辭」的,要麼是被「爆料」,要麼是被「灌爆」,橫豎都是一個「爆」字。就連鄭文燦,昔日的政壇明星,民眾曾經那麼信任的人,也因涉貪案而身陷囹圄,不可謂不讓人細思極恐。這些是被「爆」出來的,那麼那些沒被「爆」的,甚至已經結束政壇生涯的,真的都「乾淨」嗎?這樣的政客還有誰,還有多少呢?越是經歷失望、陷入恐慌,社會大眾就越是期待政壇能夠出現真正「勤政、清廉、愛鄉土」的人。
社會期待的到底是什麼?
如果林俊憲多去傾聽民意,應該發現,至少期待的不只「請辭下台」這麼簡單。